大雪山鳥類資源
大雪山鳥類資源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幅員廣大,涵蓋多樣且完整的植群類型,提供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孕育無數生命。在園區範圍內及200林道沿線所有的野生動物中,鳥類是最容易觀察、種類最多且數量龐大的類群之一。匯整歷年來的賞鳥大賽及各類調查研究報告與e-Bird資料,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及200林道沿線截至2021年10月2日已記錄到230種鳥類,其中包含了黑長尾雉(Syrmaticus mikado)、藍腹鵬(Lophura swinhoii)、白耳畫眉(Heterophasia auricularis)、冠羽畫眉(Yuhina brunneiceps)等台灣特有種29種,以及黃腹琉璃(Niltava vivida)、松鴉(Garrulus glandarius) 等台灣特有亞種鳥類49種,本區幾乎涵括台灣所有的留鳥種類。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自97年3月至98年4月所執行之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步道鳥類生態調查」即紀錄了100種鳥類,且每個月所調查到的種類都超過50種以上,顯示這裡的鳥種豐富度高且穩定。因此,大雪山國家 森林遊樂區除了早已是國內鳥友口耳相傳的賞鳥聖地外,亦曾被列入交通部觀光局所推薦「台灣十大國際級賞鳥地點」之一,更是許多外國鳥友前來台灣賞鳥不可錯過的一站。
大雪山地區230種鳥類中,以台灣的留鳥所占的比例最高(約60%)。許多留鳥種類隨季節變異會在不同海拔區間產生局部垂直遷徙的現象。向來為鳥友目光焦點的特有種雉科鳥類:黑長尾雉及藍腹鵬、台灣山鷓鴣(深山竹雞),不僅在園區內有穩定易見的族群,三者偶有共域的現象,是台灣少數可於同一定點或小範圍內同時觀察到上述三種雉雞的地區。稀有的日行性猛禽熊鷹、林鵰(一級保育類)經常可見,也是鳥友來到大雪山的目標鳥種;族群數量不普遍的台灣白喉噪眉及棕噪眉在園區內亦有穩定的觀察紀錄。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其冬候鳥及過境鳥比例不高,約各占所紀錄鳥種組成的10%左右。冬候鳥以鶇科(Turdidae)為主,包括虎鶇(白氏地鶇)(Zoothera dauma)、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白眉鶇(Turdus obscurus)、 赤腹鶇(Turdus chrysolaus)及斑點鶇(Turdus eunomus)等五種,自10 -11月陸續抵達園區後即穩定渡冬至翌年3、4月間。過境鳥以秋季所紀錄到的種類較多,包括9-10月曾觀察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 東方蜂鷹(Pernis ptilorhynchus)等日行性猛禽過境大雪山山區;另依據部分鳥種於高空中快速通過的行為及出現月份,白喉針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灰喉針尾雨燕(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及叉尾雨燕(Apus pacificus)等雨燕科(Apodidae)鳥種在園區都屬過境性質。夏候鳥的種類最少,屬性明確且出現穩定的僅中杜鵑(Cuculus saturatus)、 鷹鵑(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及紅尾鶲(Muscicapa ferruginea)3 種。
除了鳥類外,台灣長鬃山羊、山羌、台灣獼猴及白面鼯鼠等中、大型哺乳動物在園區內亦常有目擊的機會,偶爾可以發現台灣黑熊活動的痕跡,大雪山地區是台灣進行自然體驗及生態觀察的最佳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