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觀察及攝影的原則及規範
自然觀察及攝影的原則及規範
隨著經濟發展,國人益發注重生活品質,兼以政府單位或民間團體的推廣宣傳,能夠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的賞鳥活動及生態旅遊越來越興盛,成為民眾熟知且普遍參與的休閒活動之一。數位攝影的普及亦使喜好鳥類攝影的人數日益增加。然而,少數人為快速達到拍攝特定鳥種的目的,近年來有部分攝影者慣以食物、鳥嗚聲引誘鳥類,迫使牠們長時間出現於特定地點;更甚者,也有攀折草木枝條以求更良好的拍攝條件,再再都是有違自然生態法則的「生態攝影」,甚至破壞環境的行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長久以來即為台灣良好之鳥類觀察地點,近年來上述之干擾狀況時常可見;例如在大雪山林道餵食藍腹鷴及黑長尾雉的狀況已持續許久;此外也有攝影者以麵包蟲餵食小翼鶇、鱗胸鷦鶥及白眉林鴝等習性隱密而不易觀察的鳥種,不單單造成攝影地點的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的踐踏破壞,尤有甚者,為了使覓食的鳥類停留時間拉長,更將麵包蟲以大頭針釘住,如此行為不僅違反生態原則,更曾經造成鳥類誤食大頭針而穿出體外的直接傷害。
雖然國內未曾針對餵食行為是否會影響鳥類生理或生態作過進一步的探究,但下列許多潛在的負面影響卻是無法忽視的:
1. 生態系內的生物個體彼此息息相關,構成繁複的食物網絡,呈現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鳥類是食物鏈中上層的消費者,餵食行為不單單可能改變被餵食者的生態習性,對於其他生物亦可能有關聯性的影響。
2. 根據觀察,餵食者多以玉米、小米、豆類餵食雉科鳥類,而以麵包蟲餵食蟲食性的鳥種,這些並非鳥類在野外所能攝取的食物類別,同時野生動物的食性是十分複雜而多樣的;相較於其他蠕蟲,麵包蟲的鈣、磷含量低許多,頻繁的餵食行為會使鳥類過度攝取這些「非自然」的食物,將對其生理及營養健康有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3. 頻繁且長期的餵食可能會致使部分鳥種改變其行為習,倘若動物過度依賴人類餵食恐有失去野外自行覓食的謀生能力,習慣於被餵食的動物可能因而對人類失去警覺性,在捕抓野鳥的行為仍未盡絕的情況下,仍有其風險性。
4. 鳥類長時間或經常曝露於同一地點容易引起掠食者的注意,而提高被捕食的風險。
鳴唱對鳥類而言是耗費能量且具有功能性的行為,鳥類藉由鳴唱達到 吸引異性、維持配對關係;也具有領域宣告、捍衛領域等目的,而這些目的都攸關到鳥類一年中最重要的目標:繁殖。任意播放聲音誘鳥,對許多鳥種而言都具有刺 激性,鳥類或基於好奇或基於警戒狀態多會前往聲音的來源一探究竟,而領域性特別顯著的種類則會出現申為激烈的反應,例如不斷地嗚叫與「假想的入侵者」抗 衡,甚至焦急地四處尋找「假想的入侵者」。雖然在國外的賞鳥行程中,「鳥導」也時常以鳥音引誘特定或習性隱密的物種出現,然而其播放的時間大都很短暫且有 所間隔,反觀國內的攝影者為了達到個人的拍攝目的時常無限度地長時間播放鳥音,不僅直接導致鳥類生理上的緊迫,對於其正常的覓食、繁殖、育雛等行為都有不 可忽視的影響。
「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這是我們在親近自然環境、 不論是登山或賞鳥時的一種理性思維,冀望人們除了藉由從事上述活動得到身心的充實外,也能將對自然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然而,理念的認知與實踐因人而異, 於是「足跡」、「攝影」的寓意多被曲解或逾越;少部份人貪圖觀賞或拍照之便,所採取的取巧行徑可能因此變成干擾,甚至是嚴重危害鳥類的行為。當我們漫步在 迷霧森林中與藍腹鷴或黑長尾雉偶遇是多麼地讓人怦然心動;賞鳥多年,在一次次失之交臂後,終於在林間縫隙中看到鱗胸鷦鶥或小翼鶇身影的欣喜,這樣的經驗是 否更令人回味無窮呢?當您走入山野,舉起手上的望遠鏡或相機時,請您想想自己接觸自然、賞鳥愛鳥的初衷,以及心中最原始的感動。 |